灯光也有性别禁忌?研究发现:男女适宜色温竟相差2000K!

现代人90%的时间在室内度过,但你是否想过:灯光的色温,可能正在悄悄影响用户的工作效率与情绪?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最新研究发现:男女对光环境的反应截然相反,这一结论或将改写照明设计的底层逻辑!


实验揭秘:当灯光“撞上”性别

研究由应用心理学专家Igor Knez主导,100名受试者在严格控制的6组光环境中完成认知任务。实验仅调整色温(冷光/暖光)与照度,其他变量恒定。

图片

最终发现:

男性:冷白光(如5000K)下负面情绪最少,问题解决能力更强;

女性:暖白光(如3000K)下长期记忆和判断力显著提升,冷光下表现反而受损。
高照度环境下,性别差异对长期记忆的影响尤为明显。

图片

为什么男女对光的需求“背道而驰”?
研究者推测,这可能与生理差异有关:

男性对冷光的适应性可能与褪黑素分泌较低、警觉性需求更高相关;

女性对暖光的偏好或源于视觉系统对低色温的敏感度,以及暖光带来的安全感。

图片

给设计师的4个实战建议

办公空间:若用户性别比例明确,可分区设计——男性工位用冷光提升效率,女性工位用暖光增强专注;混合场景则建议中性光(4000K)平衡需求。

图片

冷光场景 vs 暖光场景

教育场所:教室可尝试“动态调光”——考试时切换冷光(激发男性),课堂讨论用暖光(支持女性)。

图片

考试场景 vs 讨论场景

家居设计:卧室建议分性别定制——男性工作区域用冷光,女性休闲区用暖光;儿童房则需根据孩子性别调整学习角灯光。

图片

工作区域 vs 休闲区域

商业空间:零售店可针对性布光——男装区冷光突出产品质感,女装区暖光营造温馨氛围。

图片

男装区域 vs 女装区域


未来设计:从“平均主义”到“个性化光环境”

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:照明设计正从“通用方案”转向“以人为本”。设计师需关注用户画像,结合性别、年龄甚至文化背景定制光环境。例如:

  • 使用可调节色温、照度的智能灯光系统
  • 在方案问卷中增加“用户光偏好”调研
  • 结合生物节律设计动态照明系统
图片

灯光不仅是空间的“化妆师”,更是影响行为的“隐形指挥官”。当性别差异撞上色温科学,设计师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用户体验。下一次提笔设计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这束光,真的适合TA吗?”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8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

    暂无评论内容